讓學生天馬行空的SDL-STEM學習之旅

聖公會李兆強小學

參與In-STEM 計劃前 – 教學模式的蛻變

學校渴望透過教師培訓,採納其他教學方式,希望能夠體會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,有各樣的可能性,教師亦能從中觸發自己新的想法,為課程發展和教師的專業發展都有進步。適逢學校成立25周年,老師能否藉此發展SDL-STEM的學習活動以配合學校主題和發展方向?

學校在2021/2022學年的突破 – 配合校慶活動及學校發展方向的學習設計

常識科教師希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電子學習能力、綜合和應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、創造力、協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,於是想到小四常識課題關於空氣的阻力時,發展製作降落傘的學習設計,讓學生以自主學習模式,發揮創意,經歷完整的工程設計過程。另一方面,教師覺得學生好像是為做而做,欠缺一個合理的情景引入。團隊教師和CITE團隊在共備會議時,一同思考,會不會有些學校政策,或者發展方向可以互相配合呢?想到本學年正是學校25周年校慶,如果以此作為活動情境,設計降落傘,令降落傘在下降時,進行一些有慶祝校慶元素的表演節目,讓學生表達對學校的感謝和關愛,相信會提高學生參與動機和興趣。再加上學校的三年發展關注事項包括了自主學習及提升創意,以往亦有做過合作學習,今次常識科發展這個課題,與學校政策極為配合。

學生︰「我是加了banner,圖案上是慶祝25周年校慶的設計,然後加上光輝燦爛新一頁的字,原因是希望學校能有光輝燦爛的未來。」

學生的突破 – 以自主學習經歷完整的工程設計

團隊教師精心策劃的降落傘學習設計讓小四學生利用工程設計循環,構思和設計降落傘,然後選取最佳方案,利用家中或購買簡單和所需物資,製造一個符合評分標準的降落傘,並在學校進行測試及紀錄結果,最後在班中匯報實驗結果,進而改良設計。

除了工程設計過程,自主學習亦是學習設計的重點,教師引導學生善用電子學習模式,利用網上學習管理平台上載作品和初步測試過程的短片,分享成果,學生需要在討論區進行同儕互評,教師也會給予回饋。學生收集意見和評價後,在未回校前,已自行作出多次改良,優化降落傘。

在疫情影響下,活動由小組形式改為由每位學生獨力製造一個降落傘,對於一個小四學生來說,有很大的難度和挑戰,但藉此有助提升他們的解難能力、堅毅精神等,提升自主學習能力。

以下簡述學生以自主學習經歷工程設計過程︰

1) 了解活動情境及工程設計過程

教師以學校25周年校慶為題,引入活動情境,讓學生了解活動目標和原因,然後學習工程設計過程的五個主要步驟。

2) 設定目標

學生透過腦力激盪法,提問及回答有關活動情境和計劃中會遇上的問題,然後搜集相關資料,了解限制和評分標準後,定義自己設訂的目標。

3) 構想方案

學生可以天馬行空想像,訂立一、兩個或更多的解決方案,再繪畫設計圖。

4) 計劃

學生自我規劃製作時所需要的材料、技術和時間,然後才選取一個最可行的方案。

5) 製作和測試降落傘

學生根據個人設計,在家中製作降落傘及進行初步測試,然後在學校裡進行正式的測試,紀錄實驗結果及分析。

6) 改善設計

根據實驗結果,反思及改良降落傘,將改良後的降落傘的降落情況拍攝下來,並匯報作品的特色,在網上學習管理平台iLAP與教師和同學分享。

7) 自我評價及修訂

就著知識、技能、態度和匯報情況四個範疇,學生評估自己在過程中的表現,同時分享當中遇到的困難或問題,以及解決方法。

教師的突破 – 給予天馬行空的創作空間並力求改進

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度,教師刻意加入更大自由度和開放式提問,令學生可以有不同選擇和設想。教師引導學生嘗試透過天馬行空的想像,想出不同的解決方案,再鎖定一個來製造產品。物料上除了一些基本建議例如平口膠袋、扭蛋、綿繩等,教師會強調及鼓勵學生可自由選用任何物料,製作傘面、降傘的器皿、裝飾等。另外,學生需要自己決定傘面面積,令降落傘能夠停留在空中的時間越長,表演的時間也可以相對增加,過程中,要紀錄不同傘面的測試實驗結果,作出比較和分析,找出最佳降傘面積。

團隊教師相信要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工程設計循環,必須要讓他們經歷改良和優化產品的一環。其中一個預期學習目標是提升學生的創意思維,有教師認為學生最初的設計太過簡單,款式有如倒模,於是設計一些特別課堂活動,讓學生觀察其他學生作品,進行小組討論,找出可行的改善方法,並且互相評價作品,優化方案,課堂效果非常顯著,學生真的能發揮更多創意,改良後的降落傘真的是各式其式,煥然一新!有學生能發揮創意,想到利用口罩、布作為傘面,甚至利用汽球來製造降落傘,亦因為需要加入校慶表演元素,有些學生在傘面上繪畫漂亮的25周年校慶標誌和蛋糕,也有很多閃閃的裝飾,甚至運用LED燈,非常漂亮,更有學生設計降落傘在降落時爆出彩色紙碎,非常美麗!

學生︰「因為看到各位同學的降落傘全部都很漂亮。」

學生︰「可以看到各位同學的降落傘的降落時間,自己的也可以做一些改變,然後,可以在開心之中學習。」

學生︰「謝謝羅老師給我這麼多的建議及不斷叫我改良。」

學校管理層的突破 – 課程主任加入團隊協助

為配合計劃和學校發展方向,校長特意規劃團隊成員,令多層級的學校成員都能參與,有課程主任、STEM統籌、常識和電腦科主任,亦有數學科教師參與,一同策劃小四常識的跨學科課堂和活動。同時,課程主任也會施教,更能了解團隊各種行政和教學需要、跨科調適和安排、場地規劃等。團隊中有新和舊教師成員,部份成員富有STEM教學經驗,熟悉工程設計概念。

團隊負責人非常細心,預早規劃所有共備會議的日期和議程,讓設計能按月逐步發展。團隊成員的分工十分明確,每位團隊教師均會輪流負責帶領共備會議、準備課堂物資、設計教材和活動工作紙等,令所有成員均能有所發揮,有利及後的課程發展。而副校長和STEM統籌更安排專業發展工作坊予全體常識科教師,提高他們對工程設計和自主學習的認識,為未來在各級推行做好準備。

突破所需學習條件 – 無懼疫情影響,特別安排讓學習活動繼續進行

雖然突然來了一個特別假期,教師並沒有因而延後學習活動,反而決定提早開展課堂引入,在網課讓學生了解活動情境,再去搜集資料,然後分享一些學生的研究或資料搜尋的結果,著他們趁著一個多月的假期在家想像解決方案、設計和製作降落傘,並進行初步測試。學生在網課中,表現非常投入,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,並十分期待動手製作的環節。但亦因為網課要趕及在特別假期開始前進行,學生在搜集資料的時間略為縮短,令一些學生可能在未太理解活動背景或科學原理下,便需要開始設計和動手製作,他們擔心能力不及欠支援,未能獨力完成作品。

不過,教師也因此而調適了一些教學設計,其中一個改動是有關降落傘的成功準則。由於學生可能只可在家中進行初步測試,地方受到限制,因此,其中一個成功準則,由最初設定降落傘的著地時間為 6-12 秒,減至3秒。另外,教師增設上載測試結果討論區,讓學生互相參考同學的設計和實驗結果,鼓勵互相評價和回饋,幫助學生在家中學習。這些積極的改變令學習活動得以按時序進行。

復課後,團隊教師又立刻安排學生在禮堂進行正式測試,爭取同儕學習的機會,讓學生可以比較不同的設計,更進一步改良成品。團隊教師對學生能力的信任,與學校發展方向一致,讓學生經歷一連串的學習任務,讓他們以自主學習模式經歷了一個非常完整的工程設計循環,得益不淺。

學校在本中心舉辦的教師獎勵計劃 2021/22獲得「SDL-STEM 學習設計獎 – 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(工程設計)」及「SDL-STEM電子學習平台 (iLAP)最佳應用獎」,王副校長和團隊教師出席頒獎典禮,分享得獎感言,並且在計劃成果分享會的學習設計擂台中,分享製作降落傘的學習設計及參與答問環節。歡迎觀看這個短片,重溫他們的精彩分享。

「以全方位自主學習推展校本STEM課程」計劃由優質教育基金贊助
此計劃產品版權屬優質教育基金擁有,未經許可,不得翻印以作商業用途